我司在上海市场承担实施的首个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上海市普陀区新槎浦、中槎浦水环境整治工程,不仅意义非凡,更凭借卓越的整治成效先后斩获上海市第二届“最佳河道整治成果奖”以及年度“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性样板工程”等多项荣誉,成为公司在沪水生态修复项目的亮眼开端。
一、项目介绍
项目包含普陀区桃浦镇两条河道,河道长度3.5公里,是水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要求治理后水质达到Ⅴ类水以上。
中槎浦为跨区河道,其西北侧起端大部分河段位于嘉定区内,东南侧与新槎浦直接贯通,嘉定区河段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河道治理情况直接影响河道水质。
河道岸边是居民集中区,沿岸居民生活废水、雨污混排、生活垃圾堆放等造成河道水质氮、磷污染。而且区域引水水源“苏州河”的氨氮值也较高,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体浑浊。导致河道水质常年为劣Ⅴ类,甚至全年近半数以上天数呈现黑臭现象。
治理前:
二、项目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技术
根据前期对沿河实际情况的实地勘察,我司对该项目制定三大治理思路:控制内源污染(河湖生态清淤技术)、拦截外源污染(上游来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河道沿河排放口改造或预处理)、降解水体污染(水体复氧、生态修复)。
项目实施完成后,有效改善河道水质,消除黑臭、重度污染,新槎浦、中槎浦主要水质指标(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DO)能达到Ⅴ类标准,实现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
治理后:
三、河湖生态清淤技术应用状况
该项目于中槎浦考核断面两侧30*50m范围内投放底泥锁定剂、底泥修复剂共15吨。
河湖生态清淤技术主要是利用底泥锁定剂、底泥修复剂等底泥修复降解材料将河道底层悬浮泥进行内源污染锁定,同时吸收降解底泥向水体释放污染物,底泥锁定剂可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迅速吸附沉降。同时为底泥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有力条件,结合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有效降解污染物,有效控制并削减河道内源污染。
在底泥锁定剂投加区域对底泥污染物(氨氮、有机碳)进行布点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投加前与投加12个月后底泥中氨氮、有机碳及底泥厚度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
投加底泥锁定剂及修复剂后,上层底泥中氨氮及总磷得到有效削减,底泥出现减量现象。
同时,投加后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指标检测数据如下表:
随着水质的持续改善,新槎浦与中槎浦沿岸重焕生机。通过精心设计与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两岸勾勒出蜿蜒优美的生态岸线,成为周边居民日常休闲、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也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流连。这里将居民生活与水环境、水文化巧妙融合,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亲水体验的向往,更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画卷。